6月24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紀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盛大閱兵式。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有1.4萬名官兵、234件地面裝備和75架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參加了紅場閱兵。
此次閱兵,按照慣例本應于5月9日“勝利日”舉行,但因疫情推遲,不過,其總體規模并不弱于往屆。雖然受疫情影響,全俄14個城市的閱兵計劃被取消,但仍有多個城市同步舉行了規模不等的閱兵式,共計6.4萬名俄軍官兵參加。
此次紅場閱兵,也可視為俄羅斯抗疫的轉折點。6月中旬,全俄確診人數超過60萬,但每日新增人數已趨平穩。閱兵的前一天,即6月23日,莫斯科市政府全面開放了餐飲、文化和體育等場所,但建議市民在家通過電視觀看閱兵。
選擇6月24日舉行今年的勝利日閱兵,并非偶然,而是大有深意。
1945年6月24日,偉大衛國戰爭剛剛結束,蘇聯在紅場舉行了慶祝勝利的盛大閱兵式。普京稱之為“傳奇般的,氣勢磅礴的,歷史上空前絕后,像一場善良戰勝邪惡、和平戰勝戰爭、生機戰勝死亡的狂歡”。當時,朱可夫元帥騎白色戰馬,在紅場上檢閱橫掃歐洲歸來的部隊。蘇聯紅軍兵威之盛,舉世震撼,威懾了潛在對手,團結了國際朋友,鼓舞了國內人民。
戰爭結束后不久,盟友就變為對手。蘇聯取得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展現了強大的國力軍力和戰爭潛力。西方認為其持續數百年的世界霸權遭到挑戰,這也是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開啟的根本動因。
歷史是如此相似。近些年來,俄羅斯與西方關系以及歐洲地緣政治形勢,似乎回到了75年前,即重歸“對抗”基調。
俄羅斯與美國和歐洲,在度過了俄羅斯建國后10余年的蜜月期和緩和期后,以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的“五日戰爭”為轉折點,雙方關系開始惡化,并因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和烏克蘭東部地區問題正式“撕破臉”。
目前,俄羅斯與美國、北約的關系處于“冷戰”結束以來的低谷,用“新冷戰”一詞描述也不為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實施政治、經濟、外交、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制裁,在鄰近俄西部邊界的波羅的海地區和鄰近俄南部邊界的黑海地區,持續加強兵力部署、海空偵察和軍事演習,并在敘利亞戰場上大打代理人戰爭,隨時存在與俄爆發直接沖突的風險。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勝利日閱兵才顯得格外引人關注。今年的紅場閱兵式上,俄軍代表性武器悉數登場。盡管多數武器裝備并非首次受閱,但應注意到,其中多數裝備都在敘利亞戰場部署并得到實戰檢驗。在閱兵式上亮相的除了衛國戰爭的功勛T-34坦克,還有作為戰略威懾基石的“亞爾斯”機動型彈道導彈,為北極戰場環境量身打造的“道爾M2DT”防空系統,掛載“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的米格-31K截擊機,以及在敘利亞戰場上戰績矚目的“鎧甲-S1”防空系統和“龍卷風”多管火箭炮系統,新一代武器裝備蘇-57隱身戰機和T-14主戰坦克,抗衡北約導彈防御系統的“伊斯坎德爾-M”戰役戰術導彈。閱兵式上展示的象征“75周年”的由75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包括了圖-160、圖-95、圖-22M轟炸機以及蘇-30、蘇-35等戰斗機和多型直升機。
更值得關注的是,受閱的俄軍官兵中,相當部分已具備實戰經驗。訓練不能替代實戰,實戰是最好的訓練。在敘利亞戰場上,俄軍采取“輪戰制”,目的是盡可能使全軍官兵都能夠獲得實戰經驗。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2019年年底召開的國防部擴大會議上稱,俄軍中,90%的飛行員、56%的防空部隊、61%的艦隊官兵、98%的軍事警察和78%的工程兵,都已在敘利亞戰場上獲得了戰斗經驗。
紅場閱兵,既是俄羅斯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示,也使閱兵式自身成為俄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俄羅斯來說,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發展,“兩手都要抓”,這其中精神因素不可缺少。俄羅斯作為蘇聯的“法定繼承人”,建國后開始艱難的重建,目前已恢復了其全球性影響力,并在歐亞地緣事務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隨著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俄羅斯國家和民族的氣質也在發生變化,表現得更自信、更開放、更樂觀、更坦然。在此歷史進程中,紅場閱兵持續舉行,作用不可替代。
今年的勝利日閱兵,因疫情原因推遲,推遲但不取消,足以說明勝利日閱兵的重大意義。勝利日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國家紀念日,也是俄羅斯民眾最喜愛的節日。通過勝利日閱兵,具有對內對外的雙重意義:銘記戰爭歷史,展示軍事實力,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擴大國際影響。
紅場閱兵也是一場輿論戰和心理戰。反擊西方歪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真相,已成為近些年來普京紅場閱兵講話不變的主題。普京在今年紅場閱兵式上的講話中稱,“(蘇聯紅軍)為歐洲的自由付出了無可替代的代價。戰爭主要的、真實的、無可辯駁的事實正基于此。我們必須捍衛和堅守它,將它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與之相呼應,閱兵前一周的6月18日,普京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發表署名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戰75周年的實際教訓》,對二戰歷史尤其是戰爭起因進行了回顧和剖析,有力批駁了西方的歷史修正主義。
應指出的是,恰恰是在一些曾經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和華約國家,雖然也飽受德國法西斯蹂躪,但歷史修正主義卻在這些國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一是這些新加入或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需要迎合西方反俄的政治需要,二是“去俄羅斯化”被這些國家當局視為鞏固國家獨立的必要手段。比較而言,前者是主要因素,實際上,出現歪曲二戰歷史真相的情況,也是俄美和俄北關系惡化的背景下,這些國家“選邊站”的結果。
關鍵詞: 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