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 北京市昌平區供圖
今天,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日均騎行量約為4000至6000輛。
騎行量具明顯潮汐性
北京市交通委介紹,自行車專用路起點位于同成街與文華路交叉路口,終點位于后廠村路與上地西路交叉口,道路長約6.5km,共有17個出入口,路段于2019年5月31日建成開通,2020年1月1日起移交至昌平區政府管理。
自行車專用路開通一年,北京市交通委及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交研院”)持續跟蹤使用效果,并采用調查和座談的方式獲取相關數據,對其使用特征、使用人群及使用意愿進行了總結分析。
通過一年的監測數據分析,自行車專用路工作日騎行量呈現典型的“雙駝峰”曲線,其中早高峰時間為8:00-10:00;晚高峰時間為18:00-20:00,早晚高峰小時的騎行量占全日總騎行量的58%左右。同時,騎行呈現明顯的潮汐性,早高峰以回龍觀至上地方向為主(居住地到工作地),晚高峰反之。經過一年的監測發現,自行車專用路已經培養了一批“通勤鐵粉”,約1500人左右。
通過分組出行體驗,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之間,自行車出行用時最短,為45分鐘;出行費用最低,為0元。相比同時段其他交通方式,公交用時達90分鐘,出租車66分鐘,小汽車為50分鐘,地鐵用時45分鐘。自行車出行是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之間最便捷、性價比最高的出行選擇。
5月31日,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 北京市昌平區供圖
疫情期間突破常態騎行量
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自行車專用路使用量恢復速度較快,以2019年10月早高峰(1589輛)作為常態值對比發現,2020年3月自行車專用路騎行量已恢復至常態值的80%,5月中下旬早高峰騎行量已突破常態,達到2000輛。同期,區域內4個地鐵站的進出站量恢復為去年常態水平的70%。
此外,上地軟件園調查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使用自行車專用路通勤群體有所增加,使用比例由17%上升至20%。增加的使用者主要是由地鐵和公交轉移。
正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
自行車專用路移交屬地管理以后,昌平區安排區城管委迅速成立自專路管理中心,安排區財政保障日常運維管理,全面做好自行車專用路清潔養護、設施維修、秩序引導、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
為把自行車專用路打造成為綠色文明出行示范,昌平區正在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結合科技管理手段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昌平區已將自行車專用路全線視頻監控系統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平臺,實現視頻圖像及時共享,已完成在起點、同成街與G6交叉點以及終點設置3塊雙面大屏,宣傳文明騎行案例,曝光多次違章騎行行為,促進市民出行文明習慣養成。
5月31日,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 北京市昌平區供圖
全市實施9個慢行系統示范區建設
北京市交通委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今年,北京市已明確了17項31條的工作任務,包括實施9個慢行系統示范區建設,自行車專用路進一步啟動東拓、南展、西延工程。
其中,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已于4月20日開工建設,工程全長3.8公里,道路東與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連接,最終實現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的銜接融合,形成一條新的“綠色紐帶”。目前該工程正在進行設施拆改挪移工作,預計7月底前完成全部施工工作。
東拓工程位于昌平區,起點為已建成的自行車專用路沿同成街向東與良莊西街交叉口,再沿同成街規劃線位向東延伸,終點為林萃路。建成后,將保障回天地區的休閑、消費等出行需求。
南展工程位于海淀區、西城區,起點為已建成的自行車專用路的后廠村路與上地東路交叉口,向南沿地鐵13號線走廊帶布設,終點為西直門,全長約15.9公里。南展項目全線建成后將實現與沿線清河綠道、萬泉河綠道、轉河濱河路濱水綠道的連通,滿足沿線市民通勤、休閑等多樣性需求。
關鍵詞: 自行車專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