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記者從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該院近日基于高分五號衛星上搭載的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PC)獲得了首幅全球3.3公里空間尺度的細粒子氣溶膠光學厚度(AODf)分布圖。這是國際上目前空間分辨率最高的AODf遙感觀測數據集,可為大氣主要污染成分(PM2.5等)的空間信息獲取提供關鍵基礎產品。
據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衛星遙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正強介紹,DPC可為全球大氣污染狀況的快速監測提供空間遙感觀測數據,所獲取的氣溶膠參數可用于監測大氣細顆粒污染物分布、來源、成分及傳輸信息等。從全球范圍看,DPC獲得的AODf高值區與全球環境空氣污染重點區域的空間分布較為一致,低值則主要分布于大氣較清潔的地區,例如北美、歐洲、澳洲等。
談及成果亮點,李正強表示,此次獲得的AODf數據是目前全球空間分辨率最高的細粒子氣溶膠光學厚度衛星遙感產品,比國際上同類衛星(法國 POLDER/PARASOL)數據產品提高約6倍,能夠更清晰顯示出污染分布的局地細節特征,支持區域污染精細管控、重點城市污染傳輸通道監測、污染物溯源等環保業務對高空間分辨率遙感數據的需求。
作為目前唯一在軌的星載多角度偏振成像對地傳感器,DPC能夠持續監測全球大氣細粒子氣溶膠含量變化,延續了在環境生態、氣候變化等方面至關重要的全球大氣細粒子氣溶膠衛星傳感器陣列。從較長時間跨度(2018年對比2011年)的全球重點區域 AODf 對比可以看出,中國東部地區的污染程度,較2011年時的峰值狀況有顯著改善,特別是東南沿海區域有顯著的降低;但中國北方地區的細粒子氣溶膠含量仍然偏高,有待進一步控制和改善。相比之下,全球另一個重點污染區域——印度,則呈現了顯著的污染增長態勢,反映了其工農業排放增多等人為活動加劇的特點。
此外,驗證結果還顯示衛星遙感AODf與PM2.5濃度具有較好的相關性,顯示了偏振傳感器應用于大氣污染細顆粒物PM2.5定量估算的良好潛力。(記者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