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考船今天(16日)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回廣州。科考期間,我國調查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一處新的大型活動性冷泉。
冷泉周圍有著一套不依賴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群落,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里也可能是地球生命的發源地之一。此次新冷泉發現過程中,科研人員在冷泉周圍發現了很多神奇的生物。
在水深1000米以下的世界,總會有一些神奇的生物讓人大開眼界。而在冷泉區域獨特的生態系統中,最底層的是以化學能量生存的“自養細菌”。在這些細菌之上,則是蛤類、貽貝類等依靠食用細菌生存的生物。
在本次尋找冷泉的過程中,我國科研人員在1390米水深的冷泉附近首次發現了被科學家譽為地球上壽命最長的生物類型之一的“管狀蠕蟲”。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龔躍華說,它的年齡非常長,甚至可以達到250年是目前發現的最長壽的動物(之一)。
龔躍華介紹,雖然管狀蠕蟲近年來已被人類發現,但如此大規模和清晰的在冷泉周圍發現在我國還尚屬首次。
管狀蠕蟲依賴體內共生的硫化物氧化細菌為其提供營養,因此管狀蠕蟲既沒有內臟,也沒有消化道。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龔躍華說,是細菌吃硫化氫、甲烷氣體,而細菌是在管蟲肚子里的,蠕蟲與細菌是共生的,細菌給管蟲提供能量。
記者張雷說,它的樣態,像竹節,或者說像樹根,但其實它是一種深海動物。我們看現在這個樣品,它是有紅色的血液流出的。它最長可以長到1.6米長。
目前,相關樣品已交由天然氣水合物及海洋生物課題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