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12日《科學報告》,科學家發現了DNA中的壽命時鐘,通過42個特定基因中DNA甲基化的發生位置,可估計脊椎動物的壽命,人類的“自然”壽命約為38歲,不同物種間壽命差別很大:侏儒蝦虎魚只能活8個星期,人類近親黑猩猩預期壽命為39.7歲,而格陵蘭鯊魚可以活到400年以上!科學家還估算出來一些滅絕物種的壽命:猛犸象的預期壽命為60歲,旅鴿可以活到28歲,平塔島象龜預期壽命為120歲。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人員通過DNA的“甲基化”過程來計算動物的自然壽命。DNA甲基化是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這一過程不會改變DNA序列,但隨著生物年齡的增長,會影響特定基因,通過這些基因可以計算生物死亡時的年齡。科學家還將推算出的數據與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基因組等公共數據進行了對比。
據研究人員推算,“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尼安德特人、中國甘肅夏河的丹尼索瓦人的最大壽命均為37.8歲,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人類也類似。這與人類學家對早期現代人壽命的估計相符。研究人員稱,現代人的預期壽命是從前人類的兩倍多,達到79年,這要歸功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現代醫學的發展。
除了人類和人類祖先,研究人員還在其他脊椎動物的基因組上進行了測試,這些脊椎動物既有依然存活的,也有已經滅絕的。研究人員估算,露脊鯨是地球上最長壽的哺乳動物,壽命可達268年,幾乎比之前人們所認為的壽命長60年;長毛象和直齒象的壽命都是60年;已經滅絕的平塔島巨龜的壽命則為120年。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動物的自然壽命對動物保護、生物安全和野生動物管理都很重要。
延伸閱讀:
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68.7歲 老年人對健康服務需求非常迫切
11月1日,國家衛健委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指出,當前,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
他說,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據研究,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加幸环N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
為解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不健全,有效供給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關于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性文件。
王海東介紹,《指導意見》明確,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關制度、標準、規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務機構數量顯著增加,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服務隊伍更加壯大,服務資源配置更趨合理,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得到基本滿足。
為保證主要目標任務的落實,《指導意見》提出了三項具體量化工作指標。一是到2022年,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以上;二是到2022年,80%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三是到2022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占比達到30%。此外,《指導意見》提出6項保障措施,包括強化標準建設、政策支持、學科發展、隊伍建設、信息支撐和組織保障,即“六個強化”。
王海東表示,《指導意見》的印發,將有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逐步縮小老年健康服務的城鄉、區域差距,促進老年健康服務公平可及,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鼓勵社會參與,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健康服務需求,有利于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促進老年健康服務的有序發展,有利于促進預防關口前移,對影響老年健康的因素進行干預。
關鍵詞: 人類自然壽命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