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并購重組過會率遠超IPO
進入2018年,并購重組過會率依然較高。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并購重組委共安排24家公司重組上會,其中過會公司20家,過會率83.3%,遠高于今年IPO約四成的過會率。根據交易所的數據,去年雖然兩市并購重組有關數據同比出現下降,但重組質量顯著提升對此。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并購重組審核依然趨嚴,新興行業的并購重組有望回升。
今年并購重組過會率超八成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日,今年共有24家公司并購重組上會,其中20家公司過會,中環股份、長城影視、國旅聯合等3家公司被否,1家(中光防雷)取消審核,過會率達83.3%。
回首去年并購重組的審核節奏,從年初放緩到年中提速。監管層頻頻發聲鼓勵并購重組發展,表示大幅簡化行政審批,鼓勵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重組,嚴格重組上市要求,加強并購重組監管從嚴監管貫穿全年。
數據顯示,去年并購重組委共審核173單并購重組項目,其中161單獲通過、12單未通過,整體過會率93%,并購重組過會率高企,表現遠好于IPO,今年繼續延續這一趨勢。
從被否公司的情況來看,監管層對重組標的持續盈利能力較為關注。
對于長城影視,并購重組委指出,標的資產(首映時代)會計核算基礎薄弱,持續盈利能力不確定,且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增加,不符合相關規定;對于中環股份,并購重組委的審核意見為標的資產未來持續盈利能力具有不確定性,不符合相關規定;對于國旅聯合,并購重組委也表示,申請材料對標的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披露不充分。
三家公司被否的消息宣布后,股價均走弱,如本周一中環股份復牌幾近跌停,長城影視一度大跌近9%,收盤下跌逾1%。
對此,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去年以來并購重組過會率相對IPO較高,主要原因在于并購重組的數量明顯減少,一些收購標的明顯存在缺陷的重組在未上會前已主動終止。由于監管趨嚴,上市公司和投行對于重組項目的資料等準備更為充分,因此過會率較高,預計今年重組過會率和去年差不多。”
去年并購重組質量提升
滬深交易所周一晚間披露了2017年全年并購重組情況。雖然兩市并購重組有關數據同比出現下降,但重組質量顯著提升,并購重組市場開始由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17年深市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353家次,同比減少14.1%;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合計217家次,同比減少33.6%,涉及交易金額4726.7億元,同比下降54.5%;包括吸收合并等方案在內,2017年實施完成方案合計186家次,同比減少14.3%,涉及金額6,528.2億元,同比增長45.8%。滬市方面,2017年共完成并購重組864家次,交易總金額9200億,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5%和8%;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有127家公司停牌啟動重組,同比下降28%;共披露99個重組方案,同比下降34%。
上交所表示,并購重組具有四大特點,一是切實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二是推動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三是推動跨境并購服務國家經濟轉型;此外并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作用依舊明顯。
展望2018年,深交所表示,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強化并購重組監管,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上交所則表示,將重點支持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通過并購重組進入上市公司,繼續支持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和產能出清。
并購重組對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作用明顯。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滬市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74家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2%和132%。剔除大盤影響,其市值較重組前平均增長43%,7家股價實現翻番。
“從監管層的表態來看,對于新興行業的重組還是支持的,”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只要相關重組符合規定,收購的標的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監管層還是會支持的。”
上述北方投行人士預計,監管層對并購重組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