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教育部、國家語委6月2日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境內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人次累計超過8829萬人次。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普及,使用傳承方言工作要如何進行?在去年的漢語盤點中,“我和我的祖國”“東風快遞”“5G時代”等年度字詞入選,這些新詞語反映出了什么樣的生活圖景?
2日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弘揚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根據統計,去年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重點人群普通話培訓進一步加強。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介紹,2019年,中西部12省份培訓教師46.3萬人次、青壯年農牧民195.8萬人次、基層干部21.3萬人次。“指導和推動中西部省份開展少數民族教師、農村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訓。推動地方特別是“三區三州”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青壯年農牧民、基層干部普通話培訓,并把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增強青壯年農牧民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主動性。”她說。
徐曉萍介紹,推廣普通話是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明確規定。積極倡導社會大眾學習使用普通話,便于克服交際困難,促進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之間并不矛盾。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范的是公共領域的用詞用語,對個人在非公共領域使用語言文字沒有做任何的限制,并且即使在公共領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使用方言也留有了空間,例如在執行公務、播音、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出版、教學研究等,確需使用方言的時候是可以使用方言的。因此,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并不矛盾。而且方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也是我國語言多樣性的一個具體體現,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使用價值。”徐曉萍說。
語言傳播能力也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構成,去年上線的“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截至今年5月底,累計用戶已達64.7萬人,覆蓋152個國家和地區。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下,“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國際版APP上線,更好地發揮了網絡教育優勢,服務海內外“停課不停學”。她說:“平臺覆蓋了80%日常生活場景的對話學習功能,通過沉浸式人機交互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地道中文表達。平臺國際版APP目前支持中、英、日、韓、俄、泰六種語言,接下來還將不斷增加語種。”
漢字傳承也構筑了文化自信。田立新介紹,去年教育部指導開展了“漢語盤點2019”活動,評選出“我和我的祖國”“東風快遞”“學習強國”“基層減負年”“5G時代”等年度字詞,這些新詞語、流行語、網絡用語映刻時代印跡,折射家國情懷。
去年也是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熱度不減。田立新介紹,今年已經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專業列入“強基計劃”招生改革范圍,讓“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迎來春天。她表示:“教育領域率先落實,啟動實施‘強基計劃’,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專業列入招生改革范圍,試點院校已經開始招生。另外,我們還出臺多項改革政策,改善學術評價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關鍵詞: 普通話水平測試